一、唐朝景教
1、公元635年(贞观9年)波斯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主教阿罗本来到唐朝长安宣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朝称为“景教”,“景”是光明的意思,这是本色化的称呼。到唐高宗时景教发展成“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盛况。公元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雕刻起来,于1625年(明朝)在西安被挖掘出来,它是研究唐朝景教最主要的来源。公元845年唐武宗下令灭教,于是景教就在唐朝灭亡了。
2、唐朝景教灭亡的原因如下:
(1)唐武宗下令灭教(直接原因)。
(2)只有向上层人士宣教,因而没有在普通的中国人中扎根。
(3)在进行本色化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原则,过分佛教化,而丧失了本身的特色。
(4)在政治上、经济上缺少坚强的“后盾”。
二、元朝基督教:
元朝的基督教被称为“也里可温”,意思是“有福缘之人”,它包括景教和天主教。
1、自唐武宗灭教后,景教只有在中国西北边境吐鲁蕃和敦煌一带仍然存在,在武宗灭教时那一带已为吐鲁蕃所控制,唐之禁令既不能及,景教的传播也就未受其害。居住同一地带的汪古部(后来归属蒙古族)在唐末和五代时开始相信景教,后来连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也相信,从此,元代朝廷特别厚待景教,景教就成为很多蒙古贵族和官员所相信的宗教。元朝朝廷专门设立“崇福司”来管理景教。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关于元朝镇江的景教情况相对比较详细,这里共有景教教堂七所,其中的六所由当时镇江知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Mar Sargis, Mar的意思是Lord勋爵)所建,他于1278年就任,后来辞职,专心建造景教教堂和宣教;马薛里吉思又在杭州荐桥门(当时的名称)附近建造景教教堂一所。
元朝景教发展地最好的地带是:一是北京至新疆喀什沿丝绸之路地带,二是从北京至泉州顺大运河地带,三是东北地区。
2、最早来元朝的教皇特使是柏郎嘉宾,后来马可波罗也成为元朝朝廷和教皇沟通的媒介,最早来元朝的宣教士是孟高维诺;元朝天主教发展最好的地方是北京和泉州。
三、明清天主教
1582年利玛窦(意大利人)来到澳门,然后他分别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宣教,于1601年到达北京,1610年因劳累过度去世,明神宗赐地20亩作为他的墓地,从此天主教就在中华大地立足。
利玛窦结合中国文化、思想来传播天主教,以西方科技协助传播。他使中国人跳出了“中国即天下”的狭窄观念,他的世界地图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大开眼界。利玛窦又使他们知道地球是圆的,月蚀是怎么产生的,地面之上的空间有空气的存在。利氏的主要著作有:《天学实义》两卷,《几何原本》、《勾股义》等20多种,翻译《四书五经》为拉丁文。在后来的两三个世纪宣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利玛窦去世的那年,全国信徒有2500多人。
明朝天主教的中国教会领袖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徐光启曾任礼部尚书,李之藻曾任历局副监督,杨廷筠曾任顺天府丞(北京市长);他们被成为“明朝天主教三大支柱”。
利玛窦去世后,天主教经历了“南京教案”(明朝)、“钦天监教案”(清朝)、“礼仪之争”、“百年禁教”等波折,但是还是存留下来。在康熙年间(1701年)天主教徒曾发展到30万,可是到1810年却下降到21.5万。清朝初年中国圣职人员主要有:罗文藻、吴渔山等。
开创前期(1807-1842):
马礼逊牧师于1807年来到澳门。因为当时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不准外国人在中国传福音,不准外国人以传道人的身份居留在中国;所以马礼逊只在澳门和广州传福音,澳门是葡萄牙人所管理的,可以自由地传福音,马礼逊牧师是以东印度公司的职员的身份居留在广州宣教。在这样的处境下,马礼逊牧师主要以文字形式来传福音,他于1823年出版新旧约全书(1819年译完的),这是基督教的第一本中文圣经。因为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17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名誉神学博士的学位,182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这一时期的另一种传福音的方法是个人引领,马礼逊牧师于1814年为中国第一位基督徒蔡高施洗,1823年他按立粱发为牧师,粱发是中国教会的第一位牧师。
因为清政府的禁教政策,福音传播比较慢,到《中英南京条约》时基督徒不到35位(有据可查的只有14位)。但这一时期的工作为以后福音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新旧约圣经的翻译,还有很多宣教士已经来到了中国并学会了中文。
开创后期(1842-1860)
鸦片战争后,传道人就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传福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宣教士就用教育的方式来传福音,这种方式效果是很好的,因为老师都是基督徒,就可以利用机会对学生灌输基督教的信仰。1835年在澳门开办了马礼逊纪念学校,这一时期在各通商口岸办起了50所教会学校。
还用医药的方式,医药事工在上个时期就已经开始,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开诊所,1835年美国宣教士伯驾医生在广州创办博济医院(1834年来华),林则徐也常来看病(梁发的儿子粱进德是林则徐的翻译),后来(1886)孙中山先生也在这个医院附设的医学校学习医学;当时的教会医院是很有名的。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于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农民的家庭,1836年(24岁)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得到梁发牧师所写的《劝世良言》,经过三次的考试都名落孙山后,在他的表哥的提醒下,他开始阅读这本搁置在书架上7年的福音小册子(当时是1843年)。同年创立了“拜上帝会”。因为他们到处破坏偶像而遭到同乡人的反对,所以,冯云山就到广西桂平紫荆山发展“拜上帝会”,这一带有很多的客家人,洪秀全和冯云山也都是客家人。
其失败的原因如下:
1、太平军的内部危机: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天京叛乱”,这次叛乱使太平军损失了十几万精锐部队(韦昌辉杀死了东王部下2万多人,石达开带走了10万),也因此失去了多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后期,太平军的将领大都在谋求升官发财、争权夺利,已经失去了共同奋斗的远大的政治目标。这时期的军民关系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与太平军对立的情况。
2、军事上的原因,主要是湘军、淮军、洋枪队成为攻打太平军的骨干部队以及太平军在指挥上的失误。
3、宗教上的原因:在教义上与正统的基督教又差异。
广传时期(1860-1900)
慈善福利事工
赈灾:1876年至1879年华北一带发生了极其严重的灾荒,英国浸信会李提摩太和内地会的戴德生等人都向西方国家的教会呼吁捐款,他们筹集了大量的款项后就派遣30位传教士去赈灾,搭救了很多人免于死亡。
禁烟运动:1875年,广州教会人士成立“羊城劝除鸦片公会”,著名基督徒区凤迟是董事之一。林乐知也在他的《万国公报》上竭力鼓吹戒烟。在中国传道人中以内地会的席胜魔和圣公会的颜永京最为著名。席胜魔在山西设立了45个戒烟所(当时称为“天招局”)。1894年颜永京亲往英国申诉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性,后来促使英国决定减产减运鸦片来中国。这次禁烟运动迅速传到国外,终于在1908年中英签订了十年内停止鸦片贸易的协定;后来中国又使英国政府于1913年停止向中国贩运鸦片(汤清,P617-618)。
妇女解放运动:几千年的历史以来,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很低的,胡适曾说:“一千年的理学大儒,天天谈仁说义,却不曾看见他们的母妻姊妹受的惨无人道的痛苦……忽然从西洋来了一些宣教士,他们传教以外,还带来了新风俗,几个新观点;给了我们不少的教训,其中最大的一点是教我们把女人也当人看待”(顾卫民,P313)。1874年在厦门教会成立了“戒缠足会”。189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足会”,发起人之一是李提摩太的师母,她们利用广学会的书报进行宣传,并有公开的演讲,又请求各省总督和朝廷发布谕旨实行天足。后来维新人士也起来响应,最后,1902年慈禧太后正式颁布懿旨废除缠足(顾卫民,P316)。
兴办女学也是传教士首先发起的,最早的女子学校是有奥德赛(Aldersey,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于1844年在宁波所创办的。教会还在成年妇女中开展识字运动,并提供家政学的基本教育。
在教会女子学校的刺激下,到19世纪末梁启超才率先在上海创办女子学校;当时他已经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欣,P133)。到1905年教会女子小学有女生7168人,中学有2761人(顾卫民314-315)。后来宣教士还创办了女子高等院校,就如华北女子协和大学(1905年创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14年创办)、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创办)。
教育事工
登州文会馆于1882年开设大学课程,成为最早的基督教高等院校,它是齐鲁大学的前身。
内地会
该会是1865年由英国戴德生所创立的,后来(1899年时)它不但是中国最大的差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差会(当时中国共有54个差会),当时(1899)全国宣教士有2461人,内地会就有700人,到1935年该会宣教士人数达到1368人。1905年戴德生去世时,美国“基督徒先驱”杂志称赞他是“这个时代上帝最有用的、最伟大的仆人之一”,又被称为“新时代宣教的创立者”(论文88)。
发展时期(1900-1912 )
这一时期所用的传福音的方法与上一个时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是各种事工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号中山(当他32岁那年逃亡日本时,为避人耳目,改名为中山樵),他于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后改为中山县),12岁在本村学垫读书时就聘请了美国传教士克尔(John Kerr)来教英文,第二年(1879年)他就去美国檀香山,入教会学校(先在意奥兰尼学校,16岁毕业于荷湖泊学校)读书。他经常参加各种聚会,慢慢地也就被基督教所吸引;后来来到了香港。先在圣公会的拔萃书院读书,在课余时间跟区凤迟长老学习中文,区长老就为他起名“逸仙”。区长老又介绍美国公理会喜嘉理牧师给中山先生认识,喜牧师就常常向孙先生传讲真道, 孙先生大受感动。几个月后孙先生在香港必列者士街2号美部会教堂由喜嘉理牧师施洗入教,他的签名是“孙日新”,当时他是17岁;与孙先生一起受洗的有陆浩东,后来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旗是由他设计的。孙先生曾说:“至于教则崇耶稣,至于人则仰中华之汉武和美国之华盛顿”。
1894年(28岁),孙先生和陆浩东北上北京、天津,向李鸿章上书治国四大原则,得知李鸿章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后就转赴武汉考察。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那年冬天孙先生来到夏威夷,在哥哥孙德彰的支持下,假爱国侨胞何宽(当时任俾涉银行经理)的家中,创立了“兴中会”,参加者有20多人,其中第一位参加者是邓荫南,是个基督徒,他卖掉自己的农场来资助中山先生在夏威夷活动;当时兴中会基督徒成员还有陆皓东、郑士良、区凤墀、陈少白等人。他们宣誓时左手放在圣经上,把宣誓书高举在右手宣读。在那里中山先生同时也得到毛文明牧师、黄旭升牧师的帮助下,使他有机会在教会演讲(为革命事业),又得以在当地的剧院演讲三天,最后才把保皇派的气焰压下去。
1895年9月孙先生到广州部署起义,借左斗山弟兄的“圣教书楼”为起义的指挥部,因运送军械不慎,起义计划泄漏,陆皓东等人牺牲,左斗山等70多人被捕,王质甫(基督徒)在香秉文牧师(美籍长老会)的帮助下逃离。在王煜初和基督徒的帮助下,孙先生才逃离了广州,经香港、东京再到檀香山。芙兰蒂文牧师就让他在教会学校寻真书院进行军事训练。
1900年惠州起义,参加者中基督徒占30%。两湖各地的日知会的创立地点都是在教堂内,负责人大多是牧师或信徒。孙先生及其同仁的革命思想很多是来自广学会所出版书籍的启迪。后来孙先生说:“知革命之真理者,大半由教会得来,今日中华民国之成立,非兄弟(指自己),乃教会之功”(习122)
民初时期(1912-1919)
福音继续发展,因为孙中山先生等人是基督徒,基督教在社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1913年在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华基督教续行委办会”,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机构。在此之前全国性的会议分别于1877年、1890年和1907年召开。
本色化时期(1919-1927)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机关刊物在1922年2月出版特刊介绍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第十一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由于声势浩大,于是引起上海一群学生的反应,他们就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并于
虽然有这些骚扰,但是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还是如期召开,于4月5-9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国民政府总统徐世昌和前任总统黎元洪也出席,代表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主教和东正教也派人赴会,盛况空前。会议的主题是“基督和革新”,两个令人最关注的课题是基督教和资本主义、基督教与战争。
中国基督徒就写文章为基督教辩护,并发起了“自立、自养、自传”为主要内容的本色化运动。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又赵紫宸、刘廷芳、吴雷川、徐宝谦等人。
奋兴时期(1927-1937)
这一阶段的中国教会的主要动态有:一、教会的合一运动;二、五年奋进布道运动;三、自发性的奋兴布道运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位中国布道家,他们的影响力无论爱传教效果和信仰典范上都超过当时的外国宣教士。
抗战时期(1937-1945)
中国基督徒与全国其他同胞一样受到日本人的杀害、逼迫,比较大的教会机构都搬到四川。抗战期间,基督教会的抗日救国运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直接到前线服务;B、在后方对抗战的支援;C、宣传抗日。
战后时期(1945-1949)
经过了恢复、复兴和应变三个阶段。
三自爱国运动
三自爱国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0-1966年,主要任务是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实现自治、自养、自传。第二阶段是1979-1998年,主要任务是坚持“三自”原则来办好教会,即治好、养好、传好,第二阶段有时又被称为“三好”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底开始,也就是神学思想建设阶段。神学思想建设是三自爱国运动的发展和深化。
(1)第一阶段(1950-1966):实现自治、自养、自传阶段(, 简称三自阶段)
1950年春,吴耀宗先生等人组织基督教访问团到全国各地访问教会,同年5月他与京、津部分教会领袖一起谒见周总理,进行了三次谈话(时间分别是
当吴耀宗先生把以自治、自养、自传来建设中国教会的设想告诉周总理后,得到他极大的支持[1]。于是吴耀宗先生等40位中国基督教领袖就开始起草《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努力的途径》(简称“三自宣言”),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和八次修改,于7月28日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全国教会发出这篇宣言, 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三自宣言”、首批签名的1527位基督徒名单以及题为“基督教人士的爱国运动”的社论,标志着三自运动的正式开始,这一天也被定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纪念日。在宣言发表后的半年时间内,全国有18万多的基督徒签名,至1953年9月签名人数达到40 万(五十周年专辑P13)。
(2)第二阶段(1979-1998):治好、养好、传好阶段(简称“三好”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开始):神学思想建设阶段
1998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济南举行全体委员会会议,作出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是三自爱国运动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三自爱国运动的意义
改变中国基督教的洋教面貌,扫除了人们接受福音的障碍。
2、激发信徒爱国爱教的热情,号召他们成为好基督徒、好公民,为国为民做贡献。
3、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基督教取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4、摆脱旧中国留下来的宗派纷争,使中国基督教进入“后宗派时期”,在合一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5、推进教会各项事工,为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打下基础。现在全国基督徒达到2000万,神学院有18所,圣经已经印刷3000万。
6、扩大中国基督教与普世基督教的友好交往,提高了中国教会的国际地位。1991年中国基督教加入了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
7、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教与新中国相适应的重要举措,要真正作到相适应,必须开展神学思想建设。